《奴性》教學設計
合肥一中 張培培
教學目標: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關于奴性的觀點和認識。
通過合作探究,認識到奴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表現形式。
思考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劣根性,培養(yǎng)學生積極追求自由的自覺意識。
教學重難點:探究奴性在現實生活中呈現方式及作者對奴性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方法:講授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大家知道莫言嗎?(生答)那大家聽過莫言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么?(生答)人們都說,莫言是特別會講故事的人。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上,莫言又給大家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老師印象特別深刻,說的是莫言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又一次學校里組織他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為了體現此次參觀的教育意義,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薏怀鰜淼耐瑢W甚至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
并非出自本心卻在老師的指揮下放聲大哭,大家覺得這群孩子身上有著怎樣的弱點?(被奴役的,任人擺布的,當聽話到違背自己的內心而屈從于權勢的時候,這就是一種奴性)(板書)。莫言作為一名小說家,他是以故事的方式來向我們呈現人性的弱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一篇散文《奴性》,看看他又對奴性做了怎樣的闡釋。
二、課文解析:
昨天,我已經布置大家對課文做了預習。首先,就讓我們跟隨作品中的“我”放眼歷史,踏遍世界,去找尋奴性存在的角落。
1.奴性在哪里
(1)請一生讀2—7段,其他學生劃出文中所有標志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詞語,
并說說這些詞語說明了什么?
明確:(PPT打出來時間、地點、人物)
時間:七千年、積年累月、世世代代、一輩又一輩等
地點:定居在窯洞、現代建筑、巴比倫、巴黎、尼尼微、紐約、砂地、森林、溪谷、宮殿、學校和廟宇、寶座、講臺、祭壇、府第、茅舍、華屋、斗室等
人物:奴隸、囚徒、工人、商人、軍人、統(tǒng)治者、神甫、偶像、權貴們、貧賤者、嬰兒、孩子們、小姑娘、婦人們等
小結:奴性隨處可見,無時不在,它貫穿于人類文明的整個歷史,存在于人類社會各個角落。
(2)在奴性的壓制下,人們又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呢?
明確:馴服的、鐵鏈鎖著的、被重負壓彎了的、跪在偶像面前的、有鐐銬的。
(3)在奴性的驅使下,人們又有怎樣的行為?
明確:祭祀、斟酒、焚香、下跪。
自相殘殺、俯首膜拜、焚房毀村,為奴性奉獻全部精力、時間。
(4)人們認為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愚蠢的甚至是瘋狂的?
明確:不認為,相反,認為是愛國、是尊崇、是平等好友愛,是財富和經營。
(5)人們?yōu)槭裁词沁@樣做呢?
明確:奴性總是和榮譽、尊嚴并駕齊驅。
(6)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奴性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危害?
奴性用凌辱遮擋住人們的永晝,用血淚淹沒了人們的長夜。
2.奴性是什么
作者例舉了形形色色的奴性,學生討論:詩人對奴性病癥的描述是否引起了今天的我們的共鳴呢?是否觸動你想起一些人和事?
(分組討論,自由發(fā)言)
教師總結:“盲“、”啞“、”聾“原本都是人體的病癥,這里作者用人的身體特征來隱喻思想和觀念,這是《圣經舊約》中常用的手法。
引導學生探究奴性本質
3、奴性何時終結
面對這隨處可見,無時不存,形形色色,代代相同的奴性,作者疲倦了,厭煩了,他“獨自一人坐在幽靈所居的谿谷里”。這時作者看見了什么?
明確:蒼白的幽靈,他叫自由。
解釋“蒼白”‘彷徨”的意義,分析“自由”的回答。
四、結束語:今天,我們跟隨著作者的目光,思接千載、游走萬里,看到的到處都是觸目驚心的景象。而我們自己竟也深陷奴性的糾纏和輪回中。事隔多年,當莫言意識到自己告密的行為是對奴性的自覺維護而想向那位同學道歉時,那位同學已經離開了人世。不盲從、不屈從于奴性的人走了,但好在還有無數像莫言這樣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奴性而自覺破除的人,在繼續(xù)尋找著自由的太陽。奴性是一張巨網,只有掙脫它,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最后讓我們齊讀自由女神雕像下那召喚自由的精神史詩:
那些疲乏了的和貧困的,
擠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眾,
那熙熙攘攘的被遺棄了的,
可憐的人們。
把這些無家可歸的
飽受顛沛的人們
一起交給我。
我站在金門口,
高舉起自由的燈火!
板書設計:
!
奴性
? ……